——追記雅安市雨城區中里鎮黨委書記、人大主席王加林
  □本報記者 王飛
  一夜的大雨停了,天亮得比平時早。
  11月8日清晨,出雅安西門,108國道上如流的車隊簇擁著載有王加林遺像的車輛,往雨城區殯儀館緩慢行進,空氣中瀰漫著悲傷,英年早逝的雨城區中里鎮黨委書記、人大主席王加林遺體告別儀式即將舉行。“4·20”蘆山強烈地震後,勞碌奔波2個多月的王加林被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,不幸於11月7日凌晨離開人世,年僅49歲。
  震後一周,他每天在辦公室沙發上睡兩三個小時
  在中里鎮的幹部中,最瞭解王加林的是鎮長劉承祥。
  “他在中里鎮任職5年,先後經歷了‘5·12’和‘4·20’兩次地震。蘆山強烈地震發生當天,他是鎮上第一個衝到現場的幹部。”劉承祥說,地震引起前往中里的碧峰峽峽口塌方,正從外地趕回的王加林冒著飛石,徒步衝過塌方路段,回到中里。
  冒著餘震,王加林衝進廢墟救人、趕往各村走訪安撫受災群眾,回到鎮政府已是次日凌晨兩點,18個小時粒米未進。
  為什麼這麼拼命?他的回答很簡單:“我是鎮黨委書記,我不沖在前面,誰會跟在後面?”
  蘆山地震後的一周里,王加林每天清晨6點過就開始走訪群眾,直到深夜才在鎮辦公室的沙發上睡兩三個小時。“他每天要走訪200多戶群眾,最多的一次走訪了300多戶。後來,他晚上睡不著,就開始吃安眠藥。”一直和他堅守在一起的劉承祥勸他註意休息,他說:“看到群眾受災,心焦得很,哪裡睡得著。”
  “震後第8天,他就查出急性胰腺炎,但每天仍堅持工作,抽空到醫院輸液,直到確診為白血病。”說到這裡,同事們忍不住流下眼淚,他們不相信平時精力充沛的王書記會被病魔擊倒。同事楊桂枝說:“我給病中的王書記打電話,他問的還是工作上的事情。”
  永失恩人,曾被他從廢墟下救出的村民痛哭失聲
  “他是我們的好書記,走得太可惜了。”告別儀式後,中里村村主任蔡傑久久不願離去。他告訴記者:“今天村裡不少群眾自發來向王書記告別,送他一程。”
  “他工作起來簡直不要命,從不考慮自己的身體。”蔡傑說,王書記常說“只要把群眾的事情辦好了,就是少活幾歲也值得”。
  蘆山地震當天,王加林聽說龍泉村5組楊善兵家受災嚴重,馬上趕去救援。他帶頭頂住抬桿,撬動預製板,經過大家9小時的現場救援,楊善兵的妻子岳安珍脫險。
  岳安珍至今沒有見到“救命恩人”王加林。她獲救後,因左腿和左手拇指被倒塌的預製板砸斷,一直在成都治療,一個月前才回到中里,但“左腿又麻又軟,還走不了路。”
  說起自己不能見恩人最後一面,岳安珍痛哭起來。
  汶川特大地震後,為解決4000多名群眾飲水問題,王加林多次到中里村尋找水源、規劃引水路線、籌集資金,兩個月就引來了大家期盼多年的泉水。
  王加林時刻牽掛著群眾的冷暖,而對自己的家庭卻虧欠太多。
  王加林早年喪父,和母親感情很深。母親70大壽時,他打電話回家:“單位事多,我就不回去了,以後再給你補上。”此後母親查出盆腔癌,醫生讓王加林多陪陪老人,他依舊戰鬥在抗震救災一線,把母親托付給妻子照顧。“王加林去世前,向母親撒了一個謊,說要外出去學習。”劉承祥說,至今,王加林去世的消息還瞞著他母親。
  災後重建,他帶頭破解產業難題助農增收
  在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中,王加林和班子成員堅持一手抓災後重建,一手抓經濟發展。
  中里鎮是以水稻、玉米種植等為主的傳統農業鄉鎮,產業結構單一、效益較低、農民增收難,王加林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中里的產業難題。
  汶川地震後,雅安規劃打造雨城區北線新農村示範,王加林腦海中發展特色生態產業的思路逐步清晰起來。他召開專題會,組織鎮村幹部和群眾代表到都江堰、蒼溪等地學習考察,瞭解獼猴桃等經濟作物種植、加工、銷售等情況,轉變群眾的種植觀念。
  參觀回來後,群眾大受啟發,先後組建15個各具特色的專合組織,發展獼猴桃、食用菌、雷竹、茶葉等特色產業基地。截至目前,全鎮獼猴桃種植規模達到8000餘畝,比2008年增長近15倍,在龍泉村8組建立年產100多萬公斤的香菇基地。
  為使特色產業邁向高端,王加林積極聯繫投資商,成功引進種植藍莓、迷你獼猴桃的兩家公司,建成雅安高水平現代農業示範點。“中里發生的可喜變化,離不開王書記的努力。”劉承祥說。
  (原標題:我不沖在前面 誰會跟在後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03cjlxc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